不轻信:凡是声称“无门槛、低利息”的贷款广告一律警惕,尤其警惕校园内、社交平台上陌生人推送的借贷链接或APP等。
不参与:绝不因攀比消费、游戏充值、超前购物等原因申请“校园贷”,更不帮助他人介绍或推广借贷业务。
不泄露: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学生证信息及手机验证码等,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办理虚假贷款。
要规划消费: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活消费预算,区分“必要消费”(饮食、学习用品等)和“非必要消费”(奢侈品、过度娱乐等),避免因资金缺口陷入借贷陷阱。
要学习法律:通过学校普法课、检察官法治进校园等渠道,了解“校园贷”的违法性(如高利贷、套路贷等),明确法律对自身的保护作用。
若不慎陷入“校园贷”,切勿因害怕隐瞒,要第一时间向学校老师、家长坦白情况,并收集借贷合同、转账记录、催收短信等证据,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当地检察院、教育局求助。法律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非法放贷,及时求助才能避免伤害扩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