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,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,而廉政教育则是保障这道防线坚不可摧的基石。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,更关乎司法公信力的树立与法治社会的构建。托克托县检察院以“品读廉政故事,践行廉洁担当”的形式,收集、整理、编写了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廉政故事,以期进一步继承发扬优秀历史文化精神,深入弘扬廉洁自律、担当务实的优良作风,巩固拓展风清气正、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,维护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人物背景
西门豹,战国时期魏国安邑(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)人,中国古代政治家、水利家。战国时期,诸侯争霸,各国纷纷推行变法图强,魏国魏文侯在位时励精图治,重视人才选拔,西门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任命为邺县(今河北临漳)县令。当时邺地地处魏国边境,水利失修、民生凋敝,更受地方陋习与腐败势力裹挟,社会秩序混乱,急需有魄力的官员整顿治理。
廉政故事
西门豹到任后,首要解决的便是“河伯娶妇”的积弊。当地巫祝与地方官吏相互勾结,以祭祀河神为名,每年挑选少女投入河中“献祭”,同时强征重税搜刮钱财,导致百姓贫困流离,许多家庭为避祸纷纷逃亡。西门豹洞悉其奸,却假意配合祭祀仪式。在祭祀现场,他以“新娘不够美”为由,先后将巫婆、巫婆弟子及地方长老投入河中,当场戳穿骗局,震慑了腐败势力,彻底废除了这一陋习。
革除陋习后,西门豹将重心放在民生建设上。他深知水利是农业的根本,亲自勘察地形,主持修建“漳水十二渠”,引漳水灌溉农田,成功将大片盐碱地改造为肥沃良田,大幅提升了粮食产量。施工过程中,他严格把控经费使用,杜绝官吏中饱私囊,自身更是分文不取,始终保持简朴生活。此外,他推行轻徭薄赋政策,整顿吏治、严惩贪腐,让邺地从混乱贫困逐步走向安定富庶。
精神内涵
西门豹的事迹彰显了“以民为本、敢破陋习”的廉政精神。面对根深蒂固的腐败势力与迷信陋习,他不畏惧、不妥协,以智慧和魄力直击问题根源,既铲除了贪腐温床,又切实解决了百姓的生存难题。他“公而忘私、实干兴邦”的执政理念,证明了廉政并非仅靠道德约束,更需结合务实举措,将清正廉洁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,成为后世为官者“清廉有为”的典范。
他的廉政事迹也为检察机关“惩腐治弊、为民司法”提供了深刻实践范本,我们要强化“以民为本”价值导向,将民生诉求作为履职出发点,在食品药品安全、生态环境、社会保障等群众急难愁盼领域加大监督力度,把司法为民落到具体案件办理中;坚定“敢破陋习”的法治攻坚魄力,面对区域性、系统性腐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陈规陋习,敢于啃“硬骨头”,依法履行批捕、起诉职能,以法治权威破除利益固化藩篱;明确“务实有为”的廉政实践路径,避免“形式化反腐”,通过精准打击贪腐铲除权力寻租温床,强化法律监督推动涉案领域建章立制,实现“办理一案、治理一片”的源头治理成效。让廉洁司法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,彰显检察工作的民生温度与法治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