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董王高跷”不能停摆
宿迁宿城:综合履职
助非遗传承人依法维权
“袖子要甩起来知道吗?一定要有节奏,腿上有劲腰挺直!”近日,当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再次赴该区龙河镇走访阿芳(化名)时,她正在“董王高跷”传习所里向孩子们传授踩高跷的技巧。一字一句地叮嘱、一招一式地讲解,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流淌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。
“董王高跷”源自明代的传统民间舞蹈,也是宿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阿芳是这项技艺的第19代传承人,农闲时,她积极组织村民排练、表演。这门古老的技艺在她的努力下,于乡村的鼓点声中焕发着生机,她本人也被评为市级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
然而,2023年1月,一场意外让阿芳的命运发生了转折。在一场表演中,她意外摔落,医院的诊断结果是右膝多处韧带撕裂并伴有半月板损伤。她做了关节镜手术,之后又因创口炎症进行了二次清创,并于一个月后出院。出院后,阿芳的右腿越来越疼。阿芳再次找到主治医生,对方坚称手术没问题。不放心的阿芳辗转外地多家医院问诊,最终被确诊为右小腿创伤后感染、腘动脉栓塞并神经损伤等复杂病症,需要截肢。做了截肢手术后,阿芳再也无法站上高跷,加之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,她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。那支曾在乡间活跃的“董王高跷”队,也因她的伤病停摆。
2024年3月,宿迁市检察机关开展非遗公益保护专项行动,宿城区检察院与文化部门座谈时发现了这条线索。该院检察官立即前往阿芳家中走访,并向她介绍检察机关的支持起诉职能,鼓励她依法维权。同年4月,阿芳向该院提交了支持起诉申请。受理申请后,宿城区检察院迅速组建了由多部门干警组成的专案组。“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医疗纠纷,它还关系非遗的存续和弱势群体的保护,需要综合履职。”案情分析会上,专案组检察官形成了一致意见,“查明初次手术是否存在过错是关键。”
专案组一边协助阿芳收集初次手术相关诊疗资料等证据,咨询多家医疗机构专家意见,一边帮她申请了医疗损害司法鉴定。多位专家得出倾向性结论:截肢后果与首次诊疗不当存在高度关联。司法鉴定意见显示,阿芳构成八级伤残,初次手术医院存在医疗过错是导致她伤残的主因。2024年5月,宿城区检察院向法院提交了支持起诉意见书。同年9月,法院判决认定医院存在严重过错,需赔偿各项损失合计65万余元。赔偿款于当月底全部到位。
针对该案暴露出的非遗传承人安全保障问题,宿城区检察院向主管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,建议建立传承人安全保险制度、设立技艺抢救专项资金等。收到检察建议后,相关部门快速响应,完善了非遗展演保险机制,拨付非遗保护专项资金,在村民活动中心挂牌设立“董王高跷”传习所,安排阿芳开展教学。检察建议中的多项内容也被地方文化主管部门采纳,写入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。
此后,检察官持续跟进阿芳的康复情况。今年3月,针对阿芳面临的身体残缺、康复压力及生活难题,宿城区检察院联动各方构建帮扶体系,并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她提供专业疏导。8月,在检察机关与文化主管部门的帮助协调下,阿芳顺利装上了假肢。
如今,每到周末,“董王高跷”传习所里都会准时响起欢快的鼓点和清亮的唢呐声。